全国咨询服务:400-777-2580 / English

欢迎光临深圳市炜业通科技官方网站!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行业资讯

铅蓄电池如何成为“绿色能源”?

2012-09-17   |  来源:炜业通科技

  倡导新技术运用

  由于铅蓄电池的主要原料是铅,容易给人们造成不环保的印象。铅蓄电池能否成为“绿色能源”?人们一直在寻求答案。

  早在2010年12月15日,由中国电池工业协会主办的“铅蓄电池‘十二五’产业发展高层研讨会”上,陈立泉院士、陈洪渊院士等着名专家认为,铅蓄电池特别是动力铅蓄电池作为一种绿色能源,通过加强科学管理,大力提升技术含量,未来发展前景非常广阔。

  “随着对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潮汐能等的开发利用和电动汽车产业的发展,铅蓄电池作为不消耗地球资源的‘绿色’产业,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中国电池工业协会副理事长王敬忠曾这样说。

  虽然这次的《准入条件》对新建、改扩建、现有和单纯极板生产企业的生产规模有了一定的限制,但鼓励了对铅蓄电池新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对采用新技术的企业“相当宽容”。《准入条件》中明确规定:“卷绕式、双极性、铅碳电池(超级电池)等新型铅蓄电池,或采用扩展式(拉网、冲孔、连铸连轧等)板栅制造工艺的生产项目,不受生产能力限制。”

  中国电池工业协会韩作梁理事长说,铅蓄电池将重点发展阀控密封、胶体、卷绕式、双极性、超级电池、铅碳电池等新型蓄电池,推进铅蓄电池减铅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研究提高铅蓄电池的功率特性,降低铅的耗用量,对降低铅蓄电池成本、节能减排、节约资源具有重大意义。

  实现清洁生产

  在国家低碳环保的理念倡导新形势下,蓄电池行业领军企业也加快了向低碳节能的转型升级。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在蓄电池产量占国内市场份额一半以上的浙江长兴县,超威动力投资新建了绿色能源科技创业园。与以往新建项目不同的是,超威新基地的规划起点就是环保优先、节能减排。在已建成投产的一期项目中,由于采用了国内最先进的环保和生产设备,全面推广内化成、新型充电、废水循环等先进生产工艺,整个厂区内干净整洁、空气清新,已经成为长兴环保型企业的标杆。

  此次发布的《准入条件》要求,新建、改扩建企业应远离各类环境敏感区,铅蓄电池生产企业应采用自动化、机械化、封闭式的生产设备,并按照生产规模配备具有相应处理能力的节能设施和污染治理设施,减少员工接触铅污染的机会,并减少各类污染物的排放。

  如果不进入企业,你很难看到现在铅蓄电池企业生产的情景:各车间生产多采用自动设备,密闭生产,厂区内不时有戴着防毒面具的员工来回穿梭在各个车间之间。据骆驼电池副总经理戴经明介绍,骆驼每天都要为员工更换新的工服,避免将生产过程中产生的铅粉尘带入社会。

  “加快铅蓄电池企业技术改造,实现清洁生产这条路必须要走。”韩作梁说。

  地方政府必须给力

  对于《准入条件》的实施,浙江省长兴县显得很“淡定”,因为在“环保风暴”时他们把工作做得相当充分。长兴县的铅蓄电池产量占有全国一半以上的份额,长兴县政府已经对全县61家铅蓄电池企业进行分类整治和规范提升,相当一部分高污染、高耗能的小企业被关停并转。

  在采访中,长兴县相关领导告诉记者:“当时我们一位县级领导牵头两名部门领导组成专项整治服务小组,联系两家蓄电池企业,开展‘一对一’专项服务;其他有关部门确定专人联系各蓄电池企业,坚持每日上门办公,第一时间掌握企业发展动态,第一时间解决技术问题。”

  据长兴县有关部门介绍,经过整改,长兴蓄电池产业正以“天能”、“超威”为龙头,加快二次转型提升。在城南工业功能区和小浦郎山工业平台组成的长兴新能源产业集聚区里,总投资18亿元的天能循环产业园正加快建设,投产后将形成年产600万千伏安时动力储能电池和年回收处理15万吨废铅酸蓄电池的生产能力。

  而被长兴县减掉的那些污染企业被优惠的税收和土地政策等各种诱人的招商条件招到河南、山东、安徽、江苏、江西、福建等地落了户。

  “《准入条件》条件实施后,这些‘转移’的企业肯定会遇到‘麻烦’。”一位不愿具名的业内人士向记者透露。因为《准入条件》要求,各地人民政府及工业和信息化、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对本地区铅蓄电池及其含铅零部件生产行业统一规划,严格控制新建项目,并使其符合本地区资源能源、生态环境和土地利用等总体规划的要求。并规定,新建、改扩建铅蓄电池及其含铅零部件生产项目应符合准入条件,未通过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审批的,一律不准开工建设;未经环境影响评价审批的在建项目或者未经环保“三同时”验收的项目,一律停止建设和生产。

  韩作梁认为,铅蓄电池生产企业从技术问题转变为质量问题,现在转变成环保问题。因为这个行业是高风险行业,企业的经营者还要承担法律风险,一但造成污染就要承担责任,地方政府和环保部门也要承担相应的责任。

  新华社记者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采访时,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一位专家认为,只有改变目前地方政府“唯GDP”的发展模式,环境保护才可能与经济发展受到同等待遇。

相关资讯